欢迎访问山东聊城聊之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!

欢迎,请登录 传真:0635-8336665 24H电话:0635-8681234

海源阁

杜郎口中学自教改以来,逐步形成了“三三六”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。课堂自主学习三特点:立体式、大容量、快节奏;自主学习三模块:预习、展示、反馈;课堂展示六环节:预习交流、明确目标、分组合作、展现提升、穿插巩固、达标测评。

线路分类: [宫殿楼阁]

景点地点: 国内

本站推荐:

景点详细介绍

    海源阁位于聊城市古城区光岳楼南万寿观街路东北首杨氏宅院内。海源阁建于清道光20年,即公元1840年,由清代江南河道总督,聊城本地人杨以增创建。海源阁藏书楼是江北最大的私人藏书楼,与江苏常熟瞿绍基的“铁琴铜剑楼”、浙江杭州丁申、丁丙的“八千卷楼”、浙江吴兴陆心源的“百百  宋楼”并称为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。另外三家都在江南。海源阁藏书楼经过杨氏四代人的努力,多方收购,上百年的积累,藏书逐渐丰富起来。总计珍藏宋元明清木刻印刷古籍40多种,22万多卷,金石书画不胜枚举。其藏书之宏富,版本之精善,文物之丰富,海内闻名。海源阁是聊城的骄傲,是聊城古代经济文化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之一。

    现在的海源阁藏书楼,是1992年10月重新修复的。大门两侧的楹联是胡乔木同志题写的。上联“一人致力万人受惠”,下联“四代藏书百代流芳”。“海源阁”三个字是由山东大学教授、著名书法家蒋维崧题写的。

     进门后东西两侧各有一石,分别书有“书山”和“学海”二字,版权所有聊城聊之旅旅行社有限公司,转载必究!这是郭沫若先生题写的。在二石后面,可以看到东西两侧各有一块石碑,这是为纪念重修海源阁,由聊城市人民政府在1992年10月立的。东侧的这块石碑《重修海源阁记》,主要记叙了海源阁的创建历史、藏书情况、历史地位、重修过程及其重要意义(碑后为“聊城市重修海源阁筹建委员会成员名单”,碑文由著名书法家刘炳森书写。西侧的这块石碑刻有《八路军解放聊城入城三项命令》,它的原文是1947年1月聊城解放时,八路军某政治部机关为保护固有文化免于战争损坏,向入城部队发布的三项命令。其中第2条就是“保护中国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的海源阁图书馆”。当时,延安《解放日报》、重庆《新华日报》、邯郸《人民日报》、山东《大众日报》等报纸都在显著位置刊登了这一重大政治新闻,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。八路军进城后,立即派部队将海源阁保护起来。但由于以往战乱的损害,海源阁当时已残存殆尽,只有楼前的读书亭保存尚好。

    现在海源阁展览的第一展区就在原来读书亭的位置。

    原来的杨宅从南到北一共有五进院落。海源阁为单檐硬山南向楼房,坐落于杨宅三进院北上房东侧跨院内,面阔三间,上下两层。下为杨氏家祠,内有杨氏先人牌位;上为宋元珍本及手抄本等秘籍收藏处。海源阁藏书楼前有一长条状小院,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小院,东侧有两座长廊式高台读书亭。海源阁的第四进院有北瓦房5间,东西瓦房各3间,共计11间,不住人,专供藏书之用,主要存放明清版本。杨宅占地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。可以想象,当时的杨家不仅在聊城,而且在鲁西也是一个大户人家。

    时代背景:这里是聊城的位置图和聊城的介绍。聊城位于山东省西部,明清时期称东昌府,现为聊城市,素为鲁西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交通中心。聊城历史悠久,人文荟萃。2500年来,鸿儒卿相连翩鹊起,骑士名将脱颖而出。其中有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膑、唐初的名相马周、宋代的名医成无己、明代文学家谢榛、清朝藏书家杨以增(即海源阁的第一代主人)、另外还有著名学者傅斯年、国画大师李苦禅、民族英雄范筑先、当代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、国内外著名学者季羡林等。

    聊城风光秀美,古迹颇多,素有“江北水城”的美誉,碧波千顷的东昌湖令人心旷神怡。此外,还有巍峨壮丽的光岳楼、雕梁画栋的山陕会馆、古朴雄浑的聊城铁塔和举世闻名的海源阁等。明代的光岳楼和清代的山陕会馆都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。悠久的历史、众多的名胜、秀美的自然景观,交相辉映,使聊城成为一座闻名遐尔的历史文化名城。

    海源阁为什么能建在聊城呢?这是有它的历史渊源的。从元朝开始,大运河就流经聊城,但是真正使聊城发展起来却是在明清两代。明清时期,聊城依靠京杭大运河,借漕运之利,经济发达,商贸繁荣,聊城成为运河的九大商埠之一,享有“漕挽之咽喉,天都之肘腋,江北一都会”的美誉。这个时期,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昌盛。在这两个朝代,聊城出了状元3人,进士99人,举人439人。其中,有被明熹宗誉为“讲官第一”的吏部尚书朱延禧,有清代顺治年间的开国状元、兵部尚书傅以渐,有被康熙皇帝赞为“字压天下”的状元邓钟岳,还有道光年间任江南河道总督的著名藏书家杨以增等。|

    这里的几幅图片是当时大运河流经聊城时给聊城带来的繁华场面。其中一幅就是城外车马店及商贾往来云集的场面。有资料记载,当时聊城的商贾不下10万,如果按一户3人计算,当时的聊城人口就不下30万。

海源阁是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,另外三家都在江南。非常遗憾的是,“八千卷楼”和“宋楼”现在已经不存在了。存在的只有“海源阁”,版权所有聊城聊之旅旅行社有限公司,转载必究!因为海源阁和铁琴铜剑楼的藏书版本最为珍贵,宋元刻本及名人手抄本最多,所以有“南瞿北杨”的美誉。聊城杨氏的藏书,不仅在海源阁一个地方,此外在肥城华附庄的杨氏别墅“陶南山馆”(又名“眉园”)和位于聊城西南12.5公里田庄的“弘农丙舍”(亦名“厚遗堂”)都是藏书的地方。《海源阁丛书》的全部书版,原藏于杨宅内,后迁移到“弘农丙舍”收存。

    海源阁的匾额就是藏书楼的第一代主人杨以增亲自题写的。匾额后有杨以增自题跋语:

    先大夫议立家庙未果,今于寝东先建此阁,以承祀事,并藉藏书。取《学记》"先河后海”语,颜曰"海源”,盖寓追远之思。亦仿郭范氏之以"天一"名"阁"云。时道光二十年岁次庚子亥月中浣,以增敬书并识。

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建海源阁的用处(是为了祭祀祖先和藏书)以及为什么取名海源阁(原跋文下另有“杨以增”和“至堂”阳文篆体印章两方)。

    这里存放的是《丙舍读书图》长卷局部。海源阁不但藏书,而且收藏金石书画,有收藏的印笠、字画、砚石以及砚台盒,还有杨以增校印的工具书《皇朝一统图》《万国地球图》等。

    海源藏书楼为第二展区。这个藏书楼的主体楼的檐廊门前立柱上有一幅檀联,上联是“食荐四时新俎豆”,下联是“书藏万卷小琅缳”。它说明了当时藏书楼的作用。上联说的是一楼,一楼当时是用做家庙之用,即用以祭祀祖先。它的意思是说:一年四季拿出新鲜的贡品,供祖先享用;下联说的是二楼藏书楼。当时二楼所藏宋元珍本达到1万多卷。这句联比较夸张地说它是一个“琅缳”,“琅缳”的本义是天帝即玉皇大帝藏书的地方。这句联稍微夸张地说海源阁藏书楼是一个“小琅缳”。可见,海源阁的藏书是可以和玉皇大帝的藏书相提并论的。从这儿也可以看出海源阁的藏书是比较保守的,他的藏书当时是不对外观看的。

藏书楼一楼正中间的图片是1972年9月毛泽东主席将海源阁藏书《楚辞集注》的影印本,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时的照片。可见海源阁藏书在我国的外交史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。楚辞是战国时期产生于楚国的一种诗歌体裁。《楚辞集注》是由宋代著名学者朱熹撰写的,他全面编辑了诸家注释并分析辨证了屈原以来的楚辞作品,对后人影响很大。田中先生得到这部书后重新影印,反赠给国内。目前在海源阁存放的这部书是一位美籍华人捐赠海源阁的。

    这两边的题字题词,都是国家领导人和书画名流来海源阁时所题写的。

    室内南边墙上是关于藏书楼四代主人的介绍。海源阁藏书海潮,是杨氏四代人潜心收集的结果。杨氏藏书,始于杨以增的父亲杨兆煜,继兴于杨以增。杨兆煜,字炳南,又字熙崖,聊城人,生于清乾隆三十三年(1768年),“少有高识远韵”,30岁中举人,曾任过山东即墨县教谕。他精鉴赏,好绘山水,爱收藏,特别喜欢藏书,他的斋名叫“袖海庐”(“厚遗堂”亦为杨兆煜的斋名,杨氏内宅大厅中有汤金钊书“厚遗堂”匾额一方)。当时,杨兆煜已藏有很多书。杨兆煜卒于清道光十八年(1838年),终年77岁。因事母至孝,谥号为“孝直先生”。从杨兆煜生前使用的加盖在大批书上的印章---“古东郡厚遗堂杨氏藏”、“东郡杨氏厚遗堂珍藏”等分析,他生前已收藏了一定数量的图书,但尚没有集中收藏的固定地方,只暂时存放在住室和书房里。从对杨兆煌的介绍中,我们也可以看出,杨以增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,受过父亲很大的影响。

杨以增,字益之,号至堂,一号东樵。清乾隆五十二年(1787年)生于聊城,是杨兆煌的长子。他自幼受家庭熏陶,酷爱收书,他继承父亲的遗愿,结合自己的志向,决心建楼创业,兴起藏书。杨以增32岁中举人,35岁中进士。先后在贵州、广西、湖北、甘肃、陕西等省任职。咸丰六年(1856年)卒于江苏清江浦任所,享年69岁。杨以增死后,按照清朝惯例,皇帝给予他“端勤”的谥号。杨以增平生无他事,一专于书,收书十万卷,亦兼刻书,为清代著名的藏书家。任湖北襄郧道员时正式开始收购书籍,任陕甘总督时以购精刻本、善本为主,兼收并蓄,此时所购得书籍甚多。任河道总督时,得苏州黄圣烈“士礼居”藏书颇多,此时购入珍本、善本最多。(杨以增使用的藏书印章有“杨氏海源阁藏”、“宋存书室”、“四经四史之斋”、“杨东樵读过”、“杨以增印”、“字益之号东樵”等)

    杨以增一生酷爱藏书,步入仕途后,他借居官之便,广交文士,大量搜集珍本秘籍。杨氏海源阁的出现,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私家藏书的格局。明清私家藏书,素以江浙为中心,在这之前“吴人散书,吴人得之”,基本上是在江南那个小圈子里,根本和江北没有太大的关系。一直到江北的杨以增到南方去做官,这个局面才有了改变。当时杨以增在江南任河道总督,兼漕运总督。道光、咸丰年间,清王朝面临内忧外患、朝不保夕的危机,在江南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冲击下,江浙的私家藏书不能自保,“江南各地藏书,一时俱出”。杨以增利用这个时机,把江南散出的书,尽量搜求。杨以增近水楼台,得之最多,实际上搜括了南方藏书家之精英。他借主管河道之便,通过京杭大运河便利的条件,把这些书运到聊城,藏于海源阁,从而,一举改变了我国藏书以江南为中心的局面,成为中国藏书史上与江南对峙的“北杨”。在社会动荡之际,将流散于社会的秘籍、珍本聚而藏之,无疑起到了保护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作用。

    杨以增不但藏书,而且著书、刻书。这是他所著的《退思庐文存》和刊刻的《海源阁丛书》,这边是《重修光岳楼记》石碑。光岳楼在经过8次维修后,失修达90多年。杨以增在回来建海源阁后,又倡修光岳楼。提到1840年,大家很自然的会想起鸦片战争,想起民族英雄林则徐。杨以增和林则徐志同道合,交逾莫逆,传为士林佳话(二人曾“同宦楚、豫、秦、陇,情份最密”), 版权所有聊城聊之旅旅行社有限公司,转载必究!这里存有林则徐写给杨以增的亲笔书信,现在保存完好的有17封。

    林则徐在任湖广总督时,杨以增任湖北安襄荆那道员,二人由此建立友情。鸦片战争后,林则徐被革职遗戍新疆伊犁,途中又奉旨参加了河南境内的黄河堤防工程,这时正值杨以增任开归陈许道员,他们又共同堵治黄河6个月。再后来,林则徐任陕西巡抚时,杨以增任陕西布政使,二人又走到了一块儿。这期间,许多奏折都是林、杨二人联署的。后来林则徐生病时,曾亲疏奏折举荐杨以增代理陕西巡抚。奏折中称赞杨以增"诚正清勤,明敏练达,实臣所不能及",对杨以增给予了高度评价。后来林则徐调任云贵总督,杨以增正式接任陕西巡抚并权陕甘总督。此后,二人天各一方,但书信往来甚密。目前山东省图书馆仍保存有林则徐致杨以增的亲笔书信17封,其中既有谈学问、论政治的,也有叙述家庭琐事的,从中可见二人友情之深厚。

    第二代主人是杨以增之子杨绍和。杨绍和时期是海源阁藏书的发展阶段。杨绍和,字疆彦合,号德、卿,生于1832年,卒于1875年,咸丰二年,举乡试,官户部郎中,同治四年(1865年)成进士,历任翰林院编修,侍读等职。他录承家训,一专于学,搜罗典籍,又从梅曾亮、包世臣,治学深邃。

    杨以增那一代主要是把江南的精华集中到海源阁。到杨绍和这一代在北京做官,他有机会把北京存书的精华和北方藏书的精华集中到这里,他曾经得到过清室“乐善堂”藏书的散书。

    杨绍和在北京做官时,适逢清宗室怡府“乐善堂”藏书散出。“乐善堂”藏书原得于毛晋“汲古阁”,钱曾“述古堂”,“大楼九棍,度藏皆满传之百余年”,多系名家旧藏,宋元精秘之本十分丰富。因乾隆修《四库全书》时,乐善堂拒不进呈,所以其中多有《四库全书》未收之书。杨绍和抓住机遇,设法将“乐善堂”散出的藏书尽力搜购,不惜出大价钱买了下来。他这一次就购得精善之本一百余部,极大地丰富了海源阁的藏书。经过父子两代人的藏书积累,到杨绍和时期,海源阁的藏书达到鼎盛时期,从此改变了以往藏书多居南方的格局。(杨绍和使用的印章有杨绍和藏书、“杨艇、聊、仪晋观堂、东郡杨绍和字彦合鉴藏金石书画之印”等)

杨绍和曾编辑了《杨端勤公奏疏》、《海源阁珍存尺牍》、《植书隅录》等书。这边展柜里展示的《海源阁丛书》和《楹联隅录》。《楹联隅录》是杨绍和在同治十年(1871年)编著并刊行的。该书共10卷,内载海源阁所藏珍本269种,就海源阁藏书"考核异同,检校得失详载各跋,间附已意,并记其行式印章",已成为珍贵的研究资料。

    第三代主人是杨保彝。杨保彝,字师龄,号凤阿,生于1852年,卒于1910年,同治九年(1870年)举人,历任北京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、山东通志局会篡、山东优级师范教务长等职。他天怀旷逸,喜尚论古人,口若悬河,博学多识,学有根底,亦笃于藏圃书。他使得海源阁的藏书又有所增加(杨保彝使用的印章有“聊城杨氏三代守藏”、“杨保彝”、“陶南山馆”、“眉园”等)。杨保彝这一代主要是编写了《海源阁宋元秘本书目》(六卷,载圃书464种,计11328卷,其他卷I跌,不在书目的,尚有许多)和《海源阁书目》(主要介绍海源阁的藏书,共六卷,分经、史、子、集四部,载书3236种,计2083卷,另有不载于书目者尚多)等书籍。这些书目都是他自家刊印发行的,主要是送给亲人好友,从这儿人们才知道海源阁有大量藏书。

    杨保彝晚年膝下无子,恐身后族人争家产,波及藏书,于是于宣统元年(1908年)开列金石书目,呈请归入祖祠,子孙世世保有,外人不得干预,由东昌府转山东提学使存案,聊城县出示保护,其书目各级分别盖印发还杨氏,据书目统计,此时海源阁尚有藏书229328卷(海源阁的浩瀚藏书,早为世人瞩目。有人赞其为四部之菁英,兴旷世之鸿宝,“鸿名盛业,百载难逢,琅缳之府,群玉之山,目不暇给,美不胜收”)。

    第四代主人,杨敬夫,原名杨承训,生于光绪22年(1900年),是杨保彝去世后,其妻王氏少珊从近门过继之子。幼从师靳维熙、许敬铭攻读,后求学山东省政法学校。1970年卒于天津时,时年70岁。由于当时出现兵乱,杨承训便把许多珍贵的书籍,一部分运往济南,一部分运往天津。运往天津的那部分当时抵押在天津的盐业银行,后来归入国立北平图书馆。他对海源阁做出的主要贡献是在解放后,他把海源阁37种85件文物无偿捐献给国家。

    这里的《曝书》这篇文章就是海源阁的第四代主人杨承训撰写的。它说明海源阁的存书有严格的管理制度。每2至3年要晒书一次,而且全家共同从事,还邀请亲友数人帮助。时间安排也非常严格,从清明节起到立夏为止。因为夏日阳光强烈,书受暴晒后容易碎裂,不耐久藏,而且夏季多暴风雨,有来不及收书之虑。秋季呢,又多阴雨,温湿气盛,湿气易被吸入书内。清明节到立夏期间,气候干燥,阳光暖和,在这个时期晒书是最好的。

    海源阁藏书密不示人,刚才已提到一些。刘鹗在《老残游记》当中专门提到这件事。老残自荷泽来到东昌府意欲求观杨氏海源阁私家藏书一饱眼福。谁料冒雪前来,连大门也没让他踏进半步,只好怅然离去。老残非常遗憾地回到旅店,在旅店的墙壁上题写了一首七绝诗。诗曰:

沧苇尊王士礼居,

艺芸精舍四家书。

一齐归入东昌府,

深锁琅缳饱蠹鱼。

    从诗中可以看出,老残在这儿发了点牢骚:你这儿把大清四大藏书家的藏书都集中到这儿,却又不让外人观看,那么,这些书就等着去喂书虫吧。从这首诗中可知,清初江南泰兴季振直、常熟钱曾、吴县黄圣烈、常州汪士钟四大藏书家相继败落后,其书籍很大一部分进入海源阁。从中还可见,海源阁藏书实行的是关门主义,多给人以神秘之感。

    这里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。杨氏藏书密不示人,他的家人也视书籍如同自己的生命一样。不用说家中的男士,连家中的妇女对书籍管理也是相当严格的。清末聊城知县陈香圃,托聊城名绅周荫泉到杨家劝说,要求将藏书献出。当时杨保彝已经去世,其妻王氏少珊,严词以拒,陈香圃从未能入海源阁一步。

    聊城物华天宝,人杰地灵,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,孕育着大山般伟岸和高度的人文景观,也涌现出灿若群星的名人志士。第三展室,主要展出了聊城部分状元和进士录。

    状元和进士是中国科举选仕的最高称谓。科举制度从隋大业二年(606年)诏令正式设置进士科算起,到清光绪三十一年(1905年)诏令停罢科举考试为止,历经1300多年,在加强国家的中央集权,完善地方行政管理,选拔人才,调动知识阶层的积极性等方面,都发挥了重要作用。在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进士达12.6万人,聊城则有712人;有据可查的状元596人,其中山东籍的60余人,聊城籍则达16人,由此可以看出聊城确实不愧为历史文化名城,确实是历史悠久,人杰地灵,本展室对我市部分状元和进士进行了详细的介绍。

    海源阁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,也是聊城文化昌盛的标志,海源阁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传承至今。它对我们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。 

 

山东·江北水城 运河故都·聊城 www.jiangbeishuicheng.com

聊城旅游 聊城旅行社 江北水城 江北水城旅游 江北水城旅行社 聊城景点 聊城特产 聊城导游 聊城机票 聊城酒店 聊城租车 聊城会议 聊城特价机票 聊城特惠酒店 聊城高级导游 全国优秀导游员 聊城旅游网 江北水城旅游网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实践基地 山东聊城聊之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